农大主页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栏目 > 科研平台 >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 正文

作物栽培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添加时间:2008-05-04 编辑: 浏览次数:606

作物栽培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一、实验室沿革

实验室支撑的作物学学科,是我校最先建立的农学学科(1958年),由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于1984年、2003年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作物遗传育种(1986年、2005年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组成,2005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作为学科建设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1987年组建了“内蒙古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2007年正式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作物栽培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面积11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500万元,拥有大中型仪器设备100多台套,为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条件。

二、实验室人才队伍状况

在长期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中,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一批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富于进取精神、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理论联系实际、学术造诣较深、学风正派、业务素质优良的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

实验室现有专兼职教师24名,其中:教授11名、研究员1名、副教授8名、讲师2名、实验师2名;具有博士学位1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者”1名,自治区深入生产第一线先进个人1名,自治区“111”工程二层人选1名、“321”人才工程二层人选4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7名;有多人担任中国或内蒙古农学会、遗传学会、作物学会、耕作制度研究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理事或秘书长等职务。

三、实验室组织结构

实验室主任:高聚林,博士,教授,博导,作物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主任。

学委会主任:于卓,博士,教授,博导,农学院院长,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主任

四、实验室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1.作物生理生态及决策系统研究室:重点研究作物在不同农田生态条件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和调控机理,包括作物逆境生理、光合生理、水分生理、营养生理、器官建成生理及源流库协调机理,在群体、个体、分子等不同层次上探索作物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机制,研究作物、环境、措施三者的关系,探索不同作物高产优质、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栽培新理论与新技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建立和发展以信息栽培为主的数字农业技术体系。

2.经济作物栽培生理研究室:从作物群体、个体、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上,研究油料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其调控机理等生理基础,并从作物、环境、措施三者关系入手,研究、探索油料作物高产优质、经济有效利用环境资源的综合栽培新理论及优化调控新技术,为指导大田生产提供依据。

3.马铃薯栽培生理与品种改良研究室:重点从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马铃薯产量、品种形成的有关栽培理论基础。包括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规律、群体结构、光合作用、块茎形成生理、块茎贮藏生理、种薯生理年龄、矿质营养、水分生理等生理内容,为正确选用种薯,科学贮藏管理、合理栽培,经济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提供理论基础。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等方法进行马铃薯品种改良的研究。

4.耕作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室:针对我区“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研究农牧结合的种植技术体系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途径;针对城市垃圾污染与有机肥源不足问题,研究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与利用途径;针对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探讨我国农业的发展战略。

5.饲用作物栽培与遗传改良研究室: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的不同地域、资源及生态环境特点,重点研究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半农半牧区和农区饲用作物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栽培管理技术;开展优质、高产、多抗饲用作物新品种引、育、繁技术体系研究。

6.作物抗性育种研究室:以提供高产、优质、抗逆的作物新品种、新组合、新材料为目标,针对我区多数耕地处于干旱、冷凉、盐碱、沙薄等生态条件,研究阐明作物的抗旱、耐盐、耐冷生理机制及多种生理选择指标,并将形态指标与生理指标综合起来应用到作物育种实践中,有效地提高了抗逆育种的工作实效。

7.作物品质育种研究室:针对国内和自治区小麦品质育种研究现状,从性状—蛋白质—DNA三个层次对我国和我区小麦籽粒硬度进行系统的研究,建立了籽粒硬度主效基因等位变异的特异分子标记,进行春小麦籽粒硬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

五、实验室承担科研情况

近5年总计科研经费1606万元。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经费236万元;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等科技计划项目13项,经费486.4万元;境外合作科研项目1项,经费12.9万美元;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2项,经费188万元;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经费63.5万元;其他项目26项,经费540.5万元。

六、实验室研究水平及主要成果

实验室所在学科始终面向自治区农业生产建设,以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保护性耕作为中心,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在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上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和应用价值的重大成果。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自治区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部分具有地区特色和优势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实验室所在学科先后获获得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培育作物新品种12个;先后在作物学报、遗传学报、中国农业科学、Plant Breeding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80余篇;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农业信息技术》、《作物种子学》、《植物育种学》等全国统编教材和《中国玉米栽培学》、《中国耕作制度70年》、《中国粮食安全研究报告》等论著的主编、副主编和参编单位,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30余部;已建立《作物栽培学》精品课程网站和《内蒙古农业科技信息平台》三农服务网站

实验室所在学科先后培养本科生2500余名,硕士生232名,博士生22名。


下一条:森林培育林木菌根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关闭

版权所有 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