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主页
自治区级科研平台
当前位置: > 首页 > 平台团队 > 自治区级科研平台 > 正文

现代马业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

添加时间:2023-08-15 编辑:马靖靖 浏览次数:0

 一、平台简介

 现代马业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是2023年10月经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认定后正式成立,依托单位是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中心总体定位是围绕国家及自治区对现代马业发展要求及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攻关,进行现代马业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提供蒙古马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运动马驯养与调教的可规模化推广应用的成套技术和标准;开发马亲子鉴定、中国温血马选育、冷冻胚胎移植、马饲草品种选育及加工等技术,以及马奶制品、马生物制品和马文创产品工艺;推广应用蒙古马种质资源保护体系、马定向繁育技术体系、社会化技术培训服务体系、现代马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马文化传承创新与旅游融合发展体系的产业化成果;提供马人工繁育、马饲草种植加工、马产品生产技术等现代马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较为完善成套关键技术咨询等服务;研制马繁育、驯养、管理、赛事、产品加工等行业技术标准。

 二、研究方向

 紧密围绕国家和自治区产业发展政策和发展布局,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目前适应现代马业发展的专门化品系缺乏、管理和运营方式整体落后、赛事体系设计不完善、马品种登记与赛事登记未能紧密衔接以及马产品、马文化、马旅游市场培育尚不成熟等现代马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良种马繁育体系建设、马的种质资源保护、马生物育种、马的胚胎移植、马的驯养与调教、马饲草选育与加工、马产品及文创产品开发、马旅游和马文化衍生产品设计等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旨在解决马产业技术问题、推动自治区现代马业高质量发展。工程研究中心具体任务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保护地方品种资源,定向培育专门化品种

 建立内蒙古马品种资源保护和繁育改良基地。在包头市土右旗和达茂旗等分别建立完善地方马保种基地,恢复品种特性和种群数量,保护具有优良基因的蒙古马品种资源。同时,基于产业要求,定位培育方向,加快马匹品种繁育。发挥蒙古马优良特性,引进国外优良马品种,培育现代运动马(例如马球马)新品系。建设核心种马场,建立严格的现代马繁育技术体系,确保马匹规范繁育。着重按照5个方向(竞赛运动、休闲骑乘、马术表演、游乐伴侣、产品)培育专门化品种,以适应内蒙古现代马业全面发展需要。

 2.推广现代生物繁育技术,建立配套人才团队

 建立马繁育体系的标准化规程和配套人才团队,集成应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配套高效繁殖控制技术、精准营养调控、疫病防控和马培育技术,培育专门化马新品种和新品系。重点开展乳用、肉用、PMSG马重要经济性状表型组测定和基因组遗传变异挖掘,研发基因组和智能化育种技术平台,选育引进乳用和肉用马品种和高繁殖力地方马品种,培育牧区优势特色新品系。

 3.开发马饲草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或工艺

 包括种植技术、防虫抗病技术、刈割时间选择及晾晒烘干、打捆打包、鞣制贮存等方法技术。马饲草生产技术、工艺在我国目前基本属于空白,或零零散散不成体系,简单粗放。加工的饲草品相不高,营养成分流失严重,更谈不上卫生保障。

 4.制定马产业人才培养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制定马产业人才培养标准,加强马术运动的社会化培养,提高“运动马学院”办学质量,在改善硬件设施、聘用专业人才、编制培训教程、增加培训马匹等方面重点投入,对专业骑师、教练员、驯马师、裁判、马医生、饲养师等人才匮乏领域加大培养,同时依托该平台有针对性的,为青少年开展特色体育课堂、专业培训、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以及夏令营、冬令营,培养青少年想上马背、爱上马背、喜欢马术的良好氛围,为“草原马文化”培养持续发展的后备人才。

 5.建设现代马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标准

 发挥我区生源优势,打通中职、高职和研究生教育瓶颈,建设现代马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内蒙古民族马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教育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文旅厅)建设,开展“马术”“马球”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的活态传承保护工作。

 6.发挥好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示范作用

 学院“马文化与马产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以学院原有相关专业为基础,整合马科学、马文化和马产业研究力量,以自治区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为背景,以弘扬“蒙古马精神”为核心的中华传统马文化为使命,以服务新时代蓬勃发展的中国马产业为目标,以建设现代马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把项目建成兼具人才培养、竞技表演、文化弘扬、品种繁育、科学普及、研学旅游、影视创作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马文化、马产业孵化基地。同时,与“敕勒川农业博览园”结合,成为包头市民体验现代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网红打卡地和包头市中小学生的研学旅游基地。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蒙古马种质资源保护研究

 2017年首次利用低温鲜精通过人工授精技术获得改良马驹。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使用冷冻精液通过人工授精技术获得改良马驹,同年制定了低温鲜精保存技术规范、精液冷冻保存技术规范、冷冻精液输精技术等操作规程。2020年首次通过胚胎移植技术获得纯种马驹。


                    胚胎移植出生马驹              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出生马驹


                    妊娠后8天的胚胎              不同时期胚胎遗传上的差别

 2.良种马繁育技术研究

 自2020年以来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构建马分子育种平台,优化动物模型实现基因组选择育种,利用多组学技术挖掘与马生长/训练/速度/耐力/健康等性状相关的基因位点,解析相关的功能突变和分子机制;特别是以蒙古马、纯血马外周血为试验材料,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等地区收集材料,利用Illumina DNA甲基化测序和重测序技术构建样本文库后,根据数据质控、基因组比对、甲基化信号识别绘制甲基化图谱。另外,开展了基于智能化穿戴优化运动马精准饲喂与调教模式,通过研究马匹运动训练前后饲喂叶酸等维生素和益生菌,比较训练前后对马匹血气指标、生化指标和代谢组的影响及其规律,寻找最优饲喂与运动模式。

筛选的蒙古马品种标识的甲基化分子标记

 3.培训、示范带动科技和产业人员

 教师深入四子王旗、苏尼特右旗、宝昌、鄂尔多斯市、河北安平、北京丰宁等地开展马匹人工繁育、养殖、修蹄护理、马匹调教等技术培训1200多人次,发放技术指导手册1500多册。师生参与“民族大赛马”“驭马文化节”等大型马事活动志愿服务多人次。基于专业特长,多名教师申请建立了学院及自治区“职工创新工作室”,深入开展马繁殖育种、调教训练、标本创意制作、马文创产品等方面的研究推广工作。通过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直接培训牧区科技人员、牧民等产业人员等2000余人次,掌握马匹登记、保护、开发利用、人工授精等方面操作技术,每年示范引领并带动开展马繁育产业发展,间接带动增收。

 4.国内外交流合作成果和水平

 十余年来,累计培养本专业毕业生1200余名,学生获得国家、省级各类奖项41项,招生人数由最初的50人扩大到现在的90人,且由单一区内对口中职招生拓展为全国6个省的中职、普高混合招生。2022年,该专业“岗位驱动、国际引领、校企协同、育训一体,现代马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自治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应用检验阶段连续4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6.53%,比应用前提高14.86%;招聘岗位和毕业生比例达到16.31:1;学生考取国外从业资格证比例超20%。2022年8月,该专业获批内蒙古自治区职业院校首批特色专业;2022年9月,学院代表的内蒙古队获包头首届马球公开赛“冠军杯”;2023年6月,畜牧兽医专业(运动马驯养与管理方向)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马场技能竞赛(新疆站)团体第一名的优秀成绩。学院与英国马会、北京天星调良国际马术俱乐部三家签署了《建立中英国际马术教育合作项目备忘录》,参照国际马业人员从业资格标准,引进英国BHS教材,学习借鉴法国Galop、澳洲Pony Club等国外马术教学体系。聘请国外资深专家、教练到校授课;先后选派5名专业教师赴法国、澳大利亚、香港赛马会进行专业培训;遴选优秀学生海外实习;组织学生考取国际马术从业资格证,承办及参加“一带一路国际马球公开赛”、国际马产业博览会等国际活动10次。

 5.马文化传承创新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建设了马文化博物馆,展出不同时期马鞍800余盘及其它藏品2000余件;初步建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学院代表自治区高校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创产品博览会,展出了内蒙古鞍马文化、蒙古族图案等多个门类的文创产品;承办了2019世界马文化——蒙古马精神的世界意义大型论坛;与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签署了马文化艺术文创品牌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学院围绕发扬和传承马文化,创建了“骥忆”“印迹”“蒙韵”“铁马踏云来”“一品鞍”等多项原创设计品牌;研发了“罕血”“钟金哈屯”两款葡萄酒,并被中国马业协会指定为专用酒;组织两届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开展针对“察右后旗”和“呼和浩特”在地文创和旅游产品专项设计。学院发挥涉农多学科专业优势,初步形成了围绕中华传统马文化传承创新,“设计+食品+旅游+运动马”多专业融合的创新团队。2019年中国马业协会联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旅厅、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世界马文化论坛。学院承办了世界马文化论坛之蒙古马精神的世界意义论坛,推动建成中国马业协会蒙古马分会,学院成为分会承办单位,推动呼和浩特市评为“世界马文化之都”。近5年指导自治区各盟市涉马旅游景区、景点、乡村牧区马文化旅游产业发展70余次,培训相关人员1000余人。

 四、平台联系人

 李明 博士;联系方式:liming19750811@163.com


上一条:道路绿色建养与大宗固废循环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

下一条:内蒙古农牧林业经济研究中心

关闭

版权所有 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