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主页
自治区级科研平台
当前位置: > 首页 > 平台团队 > 自治区级科研平台 > 正文

草地啮齿动物生态学与鼠害控制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添加时间:2023-08-15 编辑:马靖靖 浏览次数:16

 一、平台简介

草地啮齿动物生态学与鼠害控制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是2021年12月经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认定后正式成立,依托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该平台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动物教研室”,2001年建立专门的“啮齿动物研究室”,2017年被批准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啮齿动物研究中心”。2021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下辖3个实验室,1个草原野生动物馆,3个野外定位研究站,4个国家林草局鼠害监测站点。实验室总体定位是立足蒙古高原,从啮齿动物生态学及分子适应机制、优势害鼠成灾机制和鼠害绿色防控等多层面对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啮齿动物地带性群落及优势啮齿动物展开研究。为自治区乃至整个蒙古高原的林草有害啮齿动物防治提供技术支撑,为中国林草鼠害防治培养人才。

 二、研究方向

草地啮齿动物生态学与鼠害控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国家重点学科草学一级学科、蒙古高原草原鼠害绿色防控与可持续控制创新团队,国家林草局草原鼠害监测预报站以及“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综合性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1. 不同草地类型主要害鼠种群数量调控、群落构建机制及草原鼠害发生机理。

开展气候变化及人为干扰下荒漠、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环境变化对害鼠食性、行为适应、活动节律、繁殖与婚配制度、种群数量波动和物种共存的影响机制,揭示不同草地类型主要害鼠种群调控、群落构建机制及草原鼠害的发生机理,为科学合理利用不同类型草地提供了科学指导。

2. 草原鼠害绿色及精准防控研究与应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草原鼠害防控的趋势。目前药物防治仍然是中国草原鼠害防控的主要手段。本研究团队以草原鼠害可持续控制为目标,以降低药物对环境的不友好性,提升药饵靶向性为手段,研发植物源不育剂对有害啮齿动物进行不育控制研发专属诱饵,实现害鼠的精准防治及可持续控制。

3. 草原鼠-蚤生态网络及鼠-蚤联控研究与应用。

草原啮齿动物是鼠疫菌的天然携带者,是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但是关于鼠-蚤-菌-人之间及其与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摸清鼠传疾病的生态学规律,对于有效阻断鼠传疾病途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通过对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主要鼠种的多年野外定位监测研究,探究草-畜-鼠-寄生物-人之间的生态学关系及互作途径,通过生物手段弱化鼠类生存环境,并使用植物源制剂控鼠的同时控制鼠类的寄生生物实现鼠-蚤联控,在避免以往鼠疫疫情暴发时灭绝生物式的化学药物大规模使用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草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完整,对于维护草地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近20年累计完成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60余项,国内外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专著10部,授权发明专利10项(其中1项澳大利亚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1项。先后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中国草业科技奖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二等奖,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其中标志性成果为:

1. 草地啮齿动物地带性群落分布

针对内蒙古半干旱与干旱区38万km²草地分布的23种啮齿动物组成的群落进行长期研究,提出“草地啮齿动物地带性群落分布”新理论,确定内蒙古半干旱与干旱区9个地带性啮齿动物群落分布和主要鼠种的地理分布以及鼠类发生的生态学过程和机制。


                      

2. 草原啮齿动物群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团队连续20年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对啮齿动物群落进行定位研究,探究啮齿动物区域群落、集合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通过较长时间尺度上荒漠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区域群落)和局域群落(斑块群落)格局的动态监测,应用结构方程建模揭示了鼠类集合群落在荒漠脆弱生态系统中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响应机制。



3. 干扰生态学和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研究

连续多年开展了不同放牧干扰下荒漠区、典型草原区和草甸草原区啮齿动物种群和群落尺度的长期定位研究,明确了环境因子变化对害鼠繁殖、迁移、种群爆发的影响机制,为科学合理利用不同类型草地提供了科学指导;通过对稳定同位素、DNA宏条码及红外相机监测等技术,阐明了啮齿动物的食性、多维生态位、种群迁移和储食行为等的生态学过程,丰富了草地啮齿动物生态学研究理论基础。 

 

                                          

4. 草原鼠害绿色防空研究与应用

团队从草原鼠害的绿色防控和可持续精准控制研究入手,首次研发内蒙古第一款植物源不育剂ND-1(农大-1号),获得国际发明专利。对有害啮齿动物进行可持续精准控制,为草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恢复和重建提供先进技术。


                                     

   5.不同草原类型管理式抑制鼠害模式

通过研究不同草地类型主要害鼠种群数量的变动与调控机制及草原鼠害的发生机理,应用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建立了“草原管理式抑制鼠害模式”,创新性的提出了草原害鼠防治的“标准鼠单位”,确立了“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鼠害危害阈值和经济阈值”。针对草甸草原东北鼢鼠的危害,提出《草甸草原东北鼢鼠防控调查技术规程》、《草甸草原东北鼢鼠管理式防治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为我区草原鼠害的可持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

6.建成不同草地类型啮齿动物研究基地及草原野生动物馆

在内蒙古三个主要的草地类型建立长期定位研究基地,承担了国家林草局草原鼠害监测预报站4个站点的工作,建成了内蒙古草原野生动物馆,馆藏草原野生动物标本6000余份,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52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89种。其中收集啮齿动物标本5000余份,是中国农林类高校中种类最全、数量最多的草原野生动物标本馆,每年接待国内外学者及社会人士2000人次。


                                   

   7.社会服务

草地啮齿动物生态学与鼠害控制重点实验室为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团队积极承担草原鼠害及鼠疫防控的社会责任,在内蒙古鼠疫防控、环首都圈鼠疫防控、南水北调中线干线鼠患治理,梭梭林大沙鼠防治、全国草原有害生物普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草地啮齿动物生态学与鼠害控制重点实验室依托平台现有资源,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人才和资源优势,通过接待访问参观、科普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先后举办讲座12场次,培训技术人员580人次,发放《草原鼠害防治技术》手册2000余册,明显提升了疫情地科学防控水平。

 四、平台负责人

付和平 博士;邮箱:fuheping@126.com





上一条:智慧畜牧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下一条:生物农药创制与资源利用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关闭

版权所有 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