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台简介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于2021年11月通过认定。中心由内蒙古农业大学牵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内蒙古大学、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黄河生态研究院、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金华源环境资源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和内蒙古小草数字生态产业有限公司等多家长期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协同共建,整合了生态与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等领域的国内外优势力量。中心紧密围绕黄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科技需求,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流域管理创新、典型区域技术集成与示范,支撑黄河流域内蒙段生态安全、水安全保障与综合治理能力的实质性提升,形成流域生态系统与水系统综合治理模式,并进行推广应用,进而加强自治区在本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
二、研究方向
1. 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诊断与追因
①嵌套式多尺度生态水文一体化综合观测试验及其时空格局和适宜性评估;
②生态水文耦合作用机理与互馈驱动机制;
③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生态水文退化和恢复机制。
2. 流域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
①河湖湿地冰封期及非冰封期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及其环境效应;
②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损伤的水资源与水污染胁迫机制;
③河湖湿地水环境污染机理及保护修复技术。
3. 流域水资源系统调配与高效利用
①农业节水-控盐-减污-生态保护技术;
②梯级水库水-沙-生态多目标联合调度技术与应用;
③基于生态水文协同恢复与绿色协调发展的水资源综合调控。
4. 流域水土保持与水旱灾害
①脆弱受损生态系统重塑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②入黄风沙段阻沙固沙与风水复合侵蚀区保护修复;
③防洪防凌防旱智能监测预警与减灾。
5. 流域地表风蚀-冻融复合侵蚀过程与生态环保新材料研制
①构筑物风蚀-冻融损伤发育特点及机理;
②多条件耦合作用下水工新材料耐久性损伤响应机制;
③高环境适应性生态环保新材料研发与制备。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紧密围绕黄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宁夏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山东大学、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区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河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等多项国家与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以下标志性成果:
在系列跨省域的协同攻关基础上,协同中心构建了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嵌套式多尺度生态水文一体化综合观测试验体系,建立了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水文互馈理论及功能协同提升技术。解明了变化环境下不同景观群落生态耗水量及雨雪产水量,阐明了不同类型生态水文系统结构和功能,确立了系统要素间的制约关系和适宜稳定的结构模式。所提出的生态水文功能协同提升技术成功应用于国家退牧还草工程重点区域锡林郭勒百万亩典型草原、呼伦贝尔五十万亩草甸草原的牧区生态水利建设,有力提升京津风沙源核心治理区域浑善达克沙地南源水源涵养功能,区域地下水位下降速率每年减缓0.126m,湖泊面积增加8.9km2;有效服务乌梁素海、西辽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乌梁素海湖区水质由劣五类提升至五类、生态水位和流量稳定运行天数提高18%,西辽河干流过水长度增加135km、重度沙化面积减少4.6%。
相关研究成果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3项、测绘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篇、出版专著7部;授权专利30项、颁布地方标准3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5项。培养国家级人才3人、省部级人才8人。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0名,其中5人获得自治区优秀学位论文。
四、平台负责人
刘廷玺 教授;联系人及邮箱:童新,xintong@imau.edu.cn